发布日期:2025-10-11 19:47 点击次数:87
2025年9月23日,陈芋汐在社交平台晒出一组橙色运动服训练照,腹肌线条清晰可见。 有细心的网友翻出她五年前的照片对比发现,从到,身高增长12厘米的情况下,她的体重始终保持在48公斤左右,腰臀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这种突破生长规律的现象引发了全网热议。 但真正让讨论升温的,是一组残酷的数据对比: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科研报告,女性跳水选手每增加1公斤体重,空中翻转惯量会增加3%,入水偏差会扩大2度。 而全红婵从东京到巴黎奥运会周期,体重增加了约7公斤,这直接导致她标志性的207C动作得分从满分跌至64.35分,入水水花直径从几乎消失扩大到超过80厘米。
陈芋汐的体重管理近乎苛刻。 她在国家队有“自律大魔王”之称,每日称重十次以上,外出随身带秤,饮食严格限定于鸡胸肉、西兰花等低脂食物,连调料都极少使用。 她的训练日程更是精密到令人咋舌:每日完成200次标准跳水动作后,还需在陆上训练房完成300组腹肌激活训练,通过水陆交叉训练维持肌肉线条。
展开剩余75%这种极致自律的背后,是跳水项目对体重的极端要求。 跳水运动员允许的体重波动不足1公斤,每增加1克都可能影响空中转体速度和入水角度。 陈芋汐自己曾坦言:“我的身高极限体重是42.5公斤,如果超过了,就跳不出好成绩了。 ”
而与陈芋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红婵正面临着大多数女跳水运动员都会经历的发育难关。 她身高从1.43米长至1.6米,体重随之自然增长。 全红婵拥有家族易胖体质,母亲体脂率常年超过25%,哥哥三年增重20公斤,妹妹退役后半年胖了30斤。 这种遗传基因让她的体重管理难度远超常人。
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期间,全红婵因伤缺席,陈芋汐独揽3金,成为女子10米台项目的世锦赛四冠王。 赛场上的成绩差异让公众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了两位运动员的身体数据。 在腾讯新闻的精选评论中,网友讨论焦点从“唯金牌论”转向了对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关注。
有支持科学训练的一派认为:“体重管控是系统工程,涉及运动生理学、营养学、恢复医学多学科交叉”;也有人文关怀派指出:“当运动员开始被当作完整的人来讨论,而非夺金机器,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有反思派担忧:“过度聚焦身体数据,是否会引发新的身材焦虑? ”
全红婵并没有被这些讨论困扰。 巴黎奥运会后,她成为了一名在校大学生,享受校园生活。 她选择通过科学增肌来调整体型,将体脂率控制在12?0%的健康区间,在伤停期间每日进行45分钟核心肌群抗阻训练,借助AI技术修正入水角度,使核心力量提升15%。
而陈芋汐在世锦赛后仅休息数日,就迅速回归训练馆,投入到全运会的备战中。 她的日常生活几乎像一台精密仪器:每天清晨五点开始训练,使用NASA同款睡眠舱确保9小时深度睡眠,营养团队根据训练强度每小时调整能量补给方案。
在蒙特利尔站比赛中,全红婵曾经拿满分的207C动作如今只能获得64.35分。 她的训练数据也出现了下滑:引体向上负重从18公斤下降至5公斤,倒立时间从90秒缩短到22秒。 这些变化与她的体重增加有直接关系。
陈芋汐则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 她的杀手锏407C动作被解说员形容为“难度与美感的双重暴击”。 在新近的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北京站女子10米跳台单人赛中,她以431.25分夺冠,领先全红婵21.45分。
公众对两位运动员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变化。 一位广东网友的留言获得了广泛共鸣:“五年前我们只问谁拿金牌,现在开始讨论她们如何保持状态,这种变化比金牌更珍贵。 ”《体坛周报》资深记者王猛评论道:“从‘唯金牌论’到‘过程崇拜’,公众正在建立更立体的体育价值观。 ”
中国跳水队近10年来63%的女运动员在前退役,其中85%是因体型变化离队。 郭晶晶曾直言“女运动员最怕体重波动”。 在这个背景下,全红婵的坚持与陈芋汐的稳定都显得尤为不易。
陈芋汐对此回应道:“腹肌只是训练的副产品,就像金牌是努力的副产品。 ”而全红婵则用行动证明,即使面临发育关和体重增加,她依然在努力调整。 队友陈芋汐评价她“嘴上说难,训练时比谁都狠”,近期已减重3公斤。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发布于:广东省Powered by 江南·体育(中国)官方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